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11/10/10 11:47:00
彦涵,曾用名刘宝森,1916年7月29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富安村。自幼家境贫苦,1925年入新浦普爱小学学习,1932年考取海州师中,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1935年,因为组织爱国学潮而被学校开除,后在上海的舅舅家里接触到中共地下党员陈佛生,并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1935年夏,彦涵考取了国立杭州艺专预科,从师方干民、潘天寿等著名教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和西洋画。1937年抗战爆发后,彦涵组织成立了宣传队,为抗战募捐并进行爱国宣传活动。在学校向西南撤退转移的过程中,彦涵和罗工柳、卢鸿基等人组织了保卫学校的爱国学潮运动,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1938年,彦涵在长沙聆听了中共负责人徐特立的报告而向往延安,之后他经武汉三厅介绍,又经停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用十一天步行八百华里,到达延安参加了革命。同年,彦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延安鲁艺学习了三个月木刻后,于1938年11月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并随军开赴了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起,彦涵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在此期间,彦涵为《新华日报》创作了大批袖珍抗战木刻和连环画。其中连环画《民兵的故事》、《李大成》、《选村长》、《刘二堂》等作品,现今已经成为了珍贵的革命文物,并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武乡八路军纪念馆收藏。1939年春节,彦涵根据民间年画在农村普及的特点,经过改造,创作了一批以抗战内容为题材的“新年画”和“新门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保卫家乡》和《春耕大吉》(现藏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其中《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现分别藏于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中国艺术馆),现已成为研究中国版画中这一特殊流派的经典作品。1940年7月至1941年2月,彦涵受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的派遣,到达国统区的西安和洛阳,在此次行程中,彦涵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秘密工作,并身携绝密情报从西安转辗到了洛阳八路军办事处,一路凭借着机智勇敢与特务周旋。他带领暴露的三十多位地下党员,历尽艰险,通过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胜利返回了敌后根据地,并受到前总司令部的嘉奖,立功并晋升为营级。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进行了“二月”和“五月”两次大扫荡,在扫荡中,彦涵率领他的木刻工厂奋勇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战斗异常惨烈,仅他带领的十几个人的木刻工厂就牺牲了四位同志。1943年彦涵回到了延安,他根据英雄事迹,就此创作了《当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草》、《奋勇出击》、《来了亲人八路军》、《把她们藏起来》、《侦察员》和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反映延安民主生活的《民主选举》、《冬学》、《农民诊疗所》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这些部分作品曾在1945年4月的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法国两次大战博物馆、莫斯科东方博物馆、中国艺术馆)。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彦涵随鲁艺来到张家口的华北大学任教。其间彦涵主动提出到白洋淀体验生活,在那里他创作了更多反映战斗生活的《慰问》、《敲钟》和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等。1947年,彦涵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他在此期间创作了《豆选》、《审问》、《诉苦》和套色木刻《向封建堡垒进军》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在解放战争中,彦涵创作了套色木刻《黄河从此非天险》、《迎敌》,同时又开始了他的第三个时期的“新年画”创作,其经典作品《开展民兵爆破运动》现藏大英博物馆。
全国解放以后,彦涵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杭州艺专,任预科部主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幅大型历史油画《水祸》。1950年,彦涵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同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停战之前,彦涵赶赴朝鲜进行采访,由此创作了《刚刚摘下的苹果》这幅经典作品。1953年,彦涵为人民英雄记念碑正面浮雕创作了《胜利渡长江》,并被任命为纪念碑创作组副组长。1956年,彦涵调回中央艺术学院,筹建了版画系。1957年,彦涵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大型历史油画《八路军东渡黄河》和《山洞战》。之后不久,彦涵被打成了右派。1957年,彦涵在逆境中创作了他的经典木刻《老羊倌》。1958年,彦涵被下放到河北怀来县进行改造。在此磨难期间,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生活和游击战争为题材的袖珍木刻,并作为插图在《怀来日报》上发表,这批袖珍木刻后来成为了他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965年,彦涵为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创作了一大批“抗日战争组画”,其代表性的作品有《民兵》、《支援前线》、《麻雀战》、《埋雷战》、《送参军》等,在此期间彦涵完成了他的经典大型套色木刻《百万雄师》(现收藏于中国艺术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一时期内,彦涵在插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他所创作的套色木刻《王桂与李香香》获得“莱比锡国际书展一等奖”。他创作的插图《革命烈士诗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版画》、《花》、《复仇的火焰》、《台湾诗集》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文革”开始以后不久,彦涵因为在此之前所创作的所谓“反党小说”插图《刘志丹》和《风雷》而被隔离审查。1968年,彦涵的妻子白炎因为“文字狱”而被捕入狱。1970年,彦涵随学校下放河北部队农场。1973年,他被调回北京,奉周总理的指示为新建的北京饭店和国际俱乐部创作壁画,后被“四人帮”打成“黑画家,”其作品在中国艺术馆的“黑画展”上展出,并遭到“工农兵”的批判。就是在“文革”的这种险恶环境下,彦涵依然凭借着勇气和毅力与命运抗争,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完成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中《捣碎封建的牢门》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彦涵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回忆的方式创作了《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埋文件》、《泉》、《打草鞋》、《挖野菜》、《汗洒山岗上》等作品。特别是在“文革”中,彦涵创作了他的经典木刻《鲁迅小说插图》,彦涵借用鲁迅笔下的人物,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的看法。他在当时被人称为是“一个被打得趴在地上战斗的战士”。
1976年10月,中国的冰河解冻了,彦涵以激动的心情创作了木刻《春潮》和《向大海握手》,之后这两幅作品成为了他最早表现“改革开放”的经典作品。随后的10年间,彦涵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个人展览。同时,他担任中国艺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后又任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第一任主任。1978年,他在中央美院创立了“年画连环画系”,为第一任系主任。
改革开发以后,彦涵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变,作品开始从具象走向了抽象,从现实走向了象征和比喻,整体风格呈现出多彩性和丰富性。这一时期的作品多角度的对现实和人生进行剖析,题材涉及更为广泛,体现出极大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被称为彦涵作品的“浪漫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有:《少女与海豚》、《长城》、《耀眼的的早晨》、《骆驼行》、《天山牧歌》和《倚篓老人》等,其中尤以表现人性的题材的作品占据了重要部分,如《信赖》、《陨落与升华》、《力的平衡》、《中秋佳节》、《期盼》、《新月》、《悲伤》、《母与子》等。另外,他的许多作品具有了哲理性的成分,如《四目经纬》、《大羽》、《树人》、《颠三倒四》、《两半和一体》等。1990年以后,彦涵的艺术全面抽象化,他开始在形式规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形象密码”,同时以“手书集”的形式,系统记录了自我的艺术感悟,并形成了一个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彦涵的抽象画中,思想性进一步升华,他过去以战争题材为特点的痕迹已经抹去,更多体现出和平主义的精神,代表作品有《破碎的翅膀》、《要和平不要炸弹》、《亲昵》、《和平鸽》等。同时他还创作了表现当代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油画《方孔先生》、《靠在一起的窗户》、《两种色象》等。2000年以后,彦涵作品的涉及内容更多的是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如《明月与秀峰之吻》、《曲立》、《天尺》、《崩裂》、《方正昭示、棱角分明》、《彩牌》、《宇宙光华》等,还有一部分油画作品含有哲理和隐喻成分,如《曲柱》、《天目》、《绿色的心》、《硬骨头》、《崩塌的墙》等,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油画和彩墨画完成的。2008年,彦涵在他92岁高龄的时候,创作了最后一幅大幅面的版画《生死关头》,这是他表现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形象一改过去抽象的风格,而是使用具像完成的,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彦涵在青年时代不仅与凶恶的日本法西斯战斗,还和自己坎坷的命运抗争,和疾病作顽强斗争。1942年,彦涵在太行山的艰苦环境中身患疟疾,在高烧与寒颤的打击下硬是挺了过来。他从上世纪60年代的胃穿孔起,到70年代的多次残胃大出血,直到80、90年代的两次大面积心肌梗塞、2008年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至最后的肝癌,他都顽强地与疾病战斗到最后,他说自己“始终是一个战争的幸存者”。
彦涵一生出版过的画册有:《彦涵》、《彦涵画集》、《彦涵版画集》、《彦涵油画集》、《彦涵插图集》、《彦涵中国画集》、《彦涵书法集》、《彦涵写生集》、《彦涵记游图》、《彦涵艺术随感——手书集》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彦涵艺术随笔集》 等等,并曾在法国、西德、日本等世界各地举行过个展。1991年,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协会授予彦涵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2001年,彦涵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家协会第一届中国艺术“金彩奖”;2003年,彦涵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1995年,连云港市市政府为彦涵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彦涵艺术馆”。
著名艺术理论家江丰曾在《彦涵版画集》的“前言”中写道:“如果将彦涵的作品连接在一起,将是一幅壮丽的、史诗般的画卷,他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精神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