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14/10/30 15:15:00
坚守与创造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施晓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于9月26日上午在天津艺术馆开幕。当日下午,由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组委会、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艺术》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坚守与创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在天津艺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中国文联艺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由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组委会秘书长、天津市美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书平,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一,《艺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共同主持。参加研讨会的理论家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中央艺术学院教授袁宝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克、《中国画学刊》主编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牛克诚、浙大艺术学院教授黄河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中国艺术馆研究馆员徐虹、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敢、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陈孟昕、天津艺术学院教授王振德、天津艺术学院教授何延喆、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桐瑀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美协负责人宋玉麟、邓维东、翁振新、张松、周荣生 吴团良、王学辉、祁海峰、陈茂、谌宏微、郝平、宋鸣、王利峰、于云涛、陈琪、尹石、朱全增、刘杰、吕峻涛、梁时民等,也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首先由王书平主持,刘大为、吴长江、徐里先后致辞。
刘大为对应邀出席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研讨会的理论家、艺术家表示感谢。他说, 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我们独特的文化艺术,缔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与精神,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立足于世界文明的根本。艺术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直接载体,尤其是中国画,它所承载的独特人文精神是其他绘画种类所无法比拟的。中国画一直都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中传承发扬我们的文化血脉,在坚守根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在时代感与创新方面均有了极大的发展。他提出,当前艺术界仍然有让人担忧的一面,西画将淘汰中国画的观念也一直存在着,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最后,他衷心期盼在场理论家就当前中国画发展状况发表意见。在新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新时代中,如何让中国画更好地发展,使我们的中国画艺术在继续保留传统精神的同时又紧跟时代,并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吴长江在致辞中积极评价了全国美展活动。他说,全国美展作为中国艺术界的一个持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展览,其为推介中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一个巨大且坚实的平台,我们应该热情支持并且抱有能做好的信念,认真而严肃地对待这次活动。吴长江还阐述了全国美展与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他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变化,还是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更是我们国家形象的转变,艺术家拥有更为敏感的心灵,艺术家的作品理应反映这种来自于人民生活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所蕴含的国家形象的变化。吴长江呼吁艺术家面对现实,关注社会,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精品力作。
徐里从办展思想、参展作品的艺术突破,以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对本届中国画展进行了分析。他说,作为展出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国家展览,全国美展一直有坚定的办展思想,就是希望通过展览鼓励艺术家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并通过艺术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和谐、包容的当代社会与人的精神面貌,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积极创造未来的的美好梦想。徐里说,进步与包容这一思路在本届中国画展参展作品中得到了很好体现,从而带动了展览的艺术水准和学术水平突破。徐里还指出展览存在的一些不足,他希望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深入民族传统,在对传统的坚守中开创中国画的崭新未来。
会议进入研讨阶段由李一和尚辉主持,薛永年做主旨发言。
尚辉首先对此次研讨会主题进行了阐释。他说,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比较集中地展示了近几年中国画的创作状态。如果说此届全国美展油画展更注重油画本体的绘画性回归与油画语言的纯化,那么,中国画则和油画这种学术态势相反,不断开拓中国画的外沿、增强中国画的现实表现力,似乎已成为近些年中国画发展的趋势。因而,我们在这个展览里看到的更多的是远离传统的中国画,不仅仅是用空间的、造型的和色彩的观念改变传统中国画的观察方法与呈现方式,而且以最大限度的拓展性来囊括现当代艺术观念与复合媒介,无形之中,我们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这种外沿扩大的程度作为衡量中国画发展的价值尺度。相反地,我们很少把笔墨的精妙、写意的个性、境界的幽远,作为当下中国画问题的关注焦点。中国画的拓展是否没有限度?中国画在借鉴与融合外来艺术之后,是否需要向原点回归?中国画在20世纪经历引进西方绘画所进行的改良、融合与变异之后,是否在21世纪仍然要如此走下去?这些问题的确需要我们进行理论的反思。此次研讨会提出“坚守与创造”这个学术主题,目的就是想借全国美展提供给我们的观察当代中国画窗口进行深入解析和探讨。也即,从这个展览里,我们不仅仅要勾画近些年中国画的演变之迹,归纳当代中国画的创造动力与特征,更重要的是,分析此种演变和传统中国画之间形成的距离。对于中国画当代发展态势的宏观思考,我们提出了“坚守与创造”辩证统一的方略。所谓“坚守”,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即不论中国画如何汲取外来艺术养分、如何推进艺术变革,都应当以坚守中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画的核心审美规定为立场为依据。所谓“创造”,应当是个性与时代的辩证统一,是个性与时代在艺术史演变中不可被替代的链环。从这个主题来审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分析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的创作面貌、创作特征和创作成就;这种分析,也便会自然引出当代中国画如何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与创造时代精神的命题。当然,这种分析与研讨一定是从学理层面的,也一定会对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所暴露出的当下中国画种种症结给予针砭与批评。而任何问题的揭示,其实也都是面对未来的指向。
薛永年在主旨发言中以具体的作品分析为切入点,指出此次展览主题丰富多彩、形式风格多样,创作水平有显著提高,基本反映了近5年来中国画的整体风貌。为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一致,达到创新与传承的统一,不少参展作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指出,此次入选作品以丰富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新的事物,表现了不同的感受,时代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多侧面地反映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聚焦时代共同关心的话题,有所思考和警示。比如获奖提名作品《儿女情长》,通过精心选择的场景与细节刻画,描绘出普通人民家庭生活的美满与和谐,朴实与希望。其次,此次美展中农民题材增多,注意表现农民的精神面貌,歌颂平凡中的伟大;少数民族题材更注重人物内心信仰的体现;宇航题材表现出中国科技的进步;新增的反腐题材作品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品,注重现实教育意义。艺术语言的极度丰富和风格形式的积极探索,是这届大展一个突出特点。画家不受传统规范束缚,大胆采用新兴的表现方法体现画面。薛永年还说,虽然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所表现出的整体水平不错,但仍然存在经典作品鲜见、作品感情投入不够真挚、主体个性不够鲜明等缺憾。他由本届展览总结出当下中国画创作存在的4个问题:1.片面追求大尺寸。此次画展出现多幅作品组成一件的现象,有一些画作像是为了用尽规定尺寸呈现出效果而故意采取多幅册页或者屏条经过拼贴、排列在大画板上。2.通过意象手段表现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作品不足,许多作品片面追求造型能力、写实能力而忽略了中国画在精神表现、情感表现上的优势。3.图像写实出现异化苗头。当下科技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图像来源的丰富性导致作品绘画性和创作者主观能动性的流失。4.部分作品体现出传统文化素养的不足。有些优秀作品,很重视传统形式的采用,但存在文字学或诗词学方面的欠缺。
与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中心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问题的研讨。
中国画发展丰硕成果的展示
关于本届中国画展览的创作风貌与特征,研讨会专家给出了中肯而全面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艺术水准较高,内容题材广泛,形式体裁多样,视角新颖独特,呈现出平和的创作心态,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的特征,能够代表近5年来中国画创作的整体态势和丰硕成果。与会专家们概括总结了本次展览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某些不足,并对今后创作寄予厚望。
徐虹、王振德、林木、陈孟昕对此次展览给予充分肯定,本届展览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画不断发展的境况。徐虹认为,从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出中国画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展览孕育着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非常契合当下中国所呈现出的文化状态,在当今思想碰撞激烈的社会中,中国画已经非常坚定地形成了一种坚守与创造共存的态度,而不再有过于极端分化的观念。王振德从天津的艺术家群体出发,提出他们的作品都源于本土,突出感受,描绘积极向上的社会景象,并认为这次画展对人才培养、画家的人品展现、艺术展现以及艺术界的良好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林木对于此次研讨会上热议的“展览作品工笔性多而写意性缺少”这一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他说,我们不该用古代的写意标准衡量今天的写意,写意画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表现性、抒情性特征,具有灵动不拘的艺术特征。偏重于水墨的或者是彩墨的,都是写意画。从这些角度衡量,这个展览的写意画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而且有多向性的发展。陈孟昕指出,画家群体中60后,包括一些70后已经成为此次画展的中坚力量,这部分画家在对传统运用自如的同时又极力突破,他们完全有能力创造出非常精彩的作品。对于展览中的新人,他们正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传统,他们的出现为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可能性。
牛克诚也表示,在已经走完青春期的中国社会,能看到一些有激情、有新意的力量出现,令人欣喜。本届展览制作性绘画占据大部分正是由其先天品性决定其适合于这样的大型展览。制作性绘画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展览的观赏效应,能够成为与当代审美相呼应的绘画样式,这是值得肯定的。张敢对比目前当代西方艺术普遍趋同、缺少个性的现状,认为此次展览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创作语言表现形式上,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邓福星提出本届展览体现出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如今的中国画中含有相当多的非传统中国画的成分。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中国画领域在扩充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在转变,中国画的审美意识有所扩展和转移。
此次研讨会的最主要目的并非对全国美展中出现的精品佳作表示肯定,更重要的,是通过纵览当代艺术成果的集成来深入分析当下艺术界所出现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或问题。因此,会议中的专家学者将研讨的重心主要放在对存在问题的提炼和解决途径的探索上,通过对目前中国艺术发展现状的剖析以期对未来的艺术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张晓凌、王镛、郑工、张桐瑀等都提到本次展览一个明显问题即“大作多而力作少”,作品形式多样但缺乏打动人心的作品。
张晓凌认为,本届展览部分作品在表现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问题,例如一幅作品要表现对解放军的敬仰之情,而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并不真实,不像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他认为没有经过画家自我感化的过程的作品是无法打动观众的。郑工说,本届展览中体现出的碎片化与日常化这两种创作手段使他印象深刻,如《光阴的故事》《我把青春带回家》这类作品属于对生活细节的提取,他认为画面中对于这些细节的表达缺乏质感和品味。孙克、陈传席、黄河清都指出本届展览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表现不够,描画细致而无趣味、题材丰富而无意境。邓福星表示本届展览画家的主体年龄段偏低,所以恐怕这些作品并不能全面反映当下中国画的整体创作面貌。何延喆提出此次展览在题材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更多地关注人文,重大的社会题材相对有所减少。当代中国画创作不能只体现现实好的一面,当艺术家去表现社会有问题的一面的同时即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而这种思考本身是可以帮助社会进步的。
当代中国画的坚守与创造
研讨会就本次会议的主题——坚守与创造,做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会者以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地对于当代中国画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创造时代精神这一命题展开了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部分专家以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谈当代中国画创作中恢复中华文化传统、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黄河清认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礼”、“义”、“仁”等品格都与中国画审美精神相通,赏鉴当代中国画也应参考古画中强调的品格,如“雅”、“静”、“清”等。中国画创作水平的提高与画家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如果将此次展览绘画按“神”、“妙”、“能”三品划分的话,以“能”品为最多,“妙”品其次,而“神”品几乎没有。中国国力增长,人民在物质上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升,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学习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期待有朝一日更好地通过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林木认为,今天的工笔画已经出现了一些夸张、变形、抽象、虚拟、装饰的元素,从而表现出向意象性方向发展的趋势。意象性是中国艺术根本性的东西,所以这是一种坚守与回归,回归我们民族自己的造型审美,尽管这些画面中仍然有向西方学习的成分,但是一种朝中国回归、向现实回归和向制度回归的倾向正在形成。
另外一些专家以当代中国画如何在坚守中创造为角度提出发问和解答。张敢从东西方当代艺术的比较中提出了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些缺点,如绘画语言过于琐碎、材料堆砌不懂取舍、描绘具体但缺乏意境等。他指出,中国画创作题材需要进一步拓展,多注入中华传统元素,艺术家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中国的正能量,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
徐虹认为“坚守与创造”实则是包前蕴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关于坚守与创造这两方面都有较为极端的言论和实践,但从本届画展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古人所倡导的“致中和”审美仍然有所体现。坚守是为了创造,没有纯粹的坚守,在创造中才有坚守,这两者不可割裂而谈。徐虹引用古画品评中“风”、“骨”、“彩”三个重要特质来解释当代中国画该如何坚守与创造,并提出应该不断追求这一理想与目标。发言最后,她提出只有通过实践,通过不断展览,通过学术讨论以及艺术家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理想。在当今艺术界,我们要强调地域民族特色,必须利用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财富在世界艺术界争取话语权。
当下问题与未来方向
此次研讨会通过分析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体现出的创作面貌与特征,通过揭示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暴露出的困惑与不足,剖析了当下中国画创作的问题。
王镛由本次展览作品的整体面貌总结出当下中国画创作正处在一个“高原停顿”状态。他认为当前中国画创作虽然整体达到一定高度,但并未见到奇峰突起般的创新。他分析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大致有3点:1.当代中国处于一个稳定平和的发展期,而一般当社会处于大变革与转折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更容易得到激发。2.当代创作和艺术市场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妥协。3.展览频繁,观众不仅期望值变高且容易审美疲劳。
在绘画语言方面,诸多学者都提到了当下中国画创作中工笔画多而写意画少的状态。黄河清谈到当下中国画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影响较深,中国画创作中呈现出偏向写实的工笔画居多的情况。陈传席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由于写意画需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技法而当下很多艺术家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关于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西画来改造中国画,中国画自身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精神才能得以解决。
在中国画创作方法方面,张晓凌认为当代中国画艺术家不善于使用中国文化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寓言、象征、隐喻等展现画面,很多时候只是单一的场景再现。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学院教育,在指导学生绘画创作由场景到画面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中间思考的环节,学习如何运用多变的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张敢并不认同中国艺术家在写实技法层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这一观点。他认为当下中国画创作在技法层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工笔画以写实语言为基础,当下无论是叙事方式、构图安排,还是情感表达上都还有所欠缺。何延喆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认为当下艺术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抓住中国画的核心,关注绘画作品中非视觉成分。王镛表示当下中国画创作情感投入缺乏强度与深度,作品设计制作的成分较多而体会不到真实细微的情感表达,因此他又提出广大与精微这一对概念。艺术家只有具有广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上多做功,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达到作品既有精湛的技艺又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他提倡博大精深,最根本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精神。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需要追求写意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坚持和坚守的中国画的最根本力量。袁宝林在这一问题上联系实际情况表示,当下我们在“尽精微”方面更重视了一些,希望今后中国画创作在“致广大”和深刻性方面多加思考,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营造一种正义氛围,发挥一种真善美的正能量。中国画创作正处于转型时期,在今天这样一种空前开放的形势下,这种转型中所包含的特色就是中西融合。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文化思想应该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界限,要更加包容与中和。陈孟昕指出,当下中国画创作创造能力不够,语言上有模仿痕迹,并且由于思想性薄弱、情感不够真挚使作品无法打动人。而这里所说的思想性并不是要画一些明确的东西,而是一种人文境界。
展览机制的优化与改革
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至今已举办了12届,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能够将自己的作品送入全国美展同样意味着非同一般的荣耀和肯定。每一届全国美展都是在吸收往届办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审慎的构思与周密的策划才得以开展。然而,如此规模的艺术大展,如何维护其权威性并如实地反映国内艺术作品的最高水准,研讨会部分专家也就此展开思考与讨论。
张晓凌首先在发言中提出全国美展包容性不够,不能满足今天艺术多元发展的需要。他认为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应该融合全民族的文化,应该包容更多的艺术样式进入这一平台。张敢提出按照材料和画笔来划分的展览是否合适有待商榷,而展览的展出方式也值得我们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求证与探索。张桐瑀从本届展览以中青年画家为主的现象提出以后的全国美展是否可以邀请一些老画家参与进来,人数调整到合适的比例,从展览中能够看到5年里中国老中青画家的创作面貌,这样展览体现的才真正是全国绘画的创作现状。在具体参展绘画要求与形式上,部分专家也大胆提出了建议。王振德提出,全国美展可以在题材与形式上明确一个基本规定,以区分西洋绘画方式,保证中国画的优势。在形式上可以考虑允许中国传统绘画创作样式如长卷、扇面这样形式的作品进入展览。同时他也表示每次画展是否可以把历届最优秀、最有威望的作品展现出来,以示对前一届画展的尊重。陈传席说,对于全国美展参展作品的尺幅应适当改革,绘画不应以大小为评判标准,纯粹以优劣区分更为妥当。另外,他认为还需要解决地区平衡问题。何延喆建议当采取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诸如当前的通俗文化背景和商业市场中的利益博弈等此类非艺术因素影响到全国美展的质量。
艺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此次研讨会上,一些艺术理论家、画家也就当下艺术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张晓凌谈到,全国美展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一个缩影,一个教育的基本概括,所以展览暴露的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现在的学院教育尤其是对西方绘画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用照片直接转化成创作而跳过写生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导致很多作品千篇一律。现在的学院教育缺乏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授,很多学生对古代美学思想精髓都没有具体认知,而写生也只是“师造化”,对自然景观的照搬,创作来源直接就是写实主义教育,缺乏最为重要思考酝酿环节。
张敢说,当下中国画技法层面体现出来的不足是可以在艺术教育中进行探索寻找帮助的。学生在看西方绘画时,不应只看到他们是写实的一面,应当从了解西方文化入手,全方位了解西方绘画,不可断章取义,只学表面。同样,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基础就是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吸取精髓而学以致用。在审美要素方面,也需要从当下艺术教育中思考探索。比如人物在何种形态和情况下能够达到一种完美的姿态,这在西方的古典艺术中就能找到线索,自古希腊到古罗马,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看后来西方的肖像画,很快能发现即便是画一个随意坐着的人,他的姿势与神态也可以被画家处理得生动而典雅。然而我们在学习写实语言方面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探索。展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美育。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画家的综合学识与素养是否能跟上社会发展节奏,这也可以从中国现代的教育中得以窥探。当今社会,科学家不懂艺术,艺术家不懂科学。所以我们的艺术离科学很远,但是西方艺术家作品里面我们有机会看到对现代科技的反思。
何家英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说,今天在研讨会上得到很多启发和收获,感谢大家对本次展览的中肯评价和大胆批评。总的来说,这是一届了不起的展览,涌现出非常多优秀的作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受与深刻的回忆,特别是对于年轻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内涵和表现方法这方面可以给他们极大的启迪与鼓舞。从本次展览的工笔画中看到更多人找到了东方特有的审美语言,又不脱离开中国画基本的要素和规则;写意画中的笔墨创新融入了新的样式和材料,体现了某种创新和突破。当今中国画的发展是稳健的,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美好的价值观这一原则。中国画在绘画语言上从经历坚守传统,到致力创造新形式,再到如今在坚守与创造中寻求更从容的契合实际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画对世界艺术作出的贡献。我们应该肯定今天取得的成就,也应该更加努力,使全国美展越办越成功,使中国艺术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